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烛光读书网 > 现代都市 > 三国风云录: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全文版

三国风云录: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全文版

熏悟空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以军事历史为叙事背景的小说《三国风云录: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》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,“熏悟空”大大创作,刘备张谦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,梗概:荀彧为什么不接受三公之位?因为他接受了三公之位,就和曹操(司空)平起平坐了,而荀彧若想继续保持曹操属臣的身份就必须把曹操抬高一个位置——封王。在荀彧眼中,曹操就是用国家的公器(三公之位)获取自己的利益(王位),他当然不能接受,这其中既有对汉室的忠心,也有他自身的坚持,若是他带头劝谏曹操称王,那一向以汉臣自居的他不就人设奔塌,身败名裂了?你说......

主角:刘备张谦   更新:2024-05-01 14:29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刘备张谦的现代都市小说《三国风云录: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全文版》,由网络作家“熏悟空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以军事历史为叙事背景的小说《三国风云录: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》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,“熏悟空”大大创作,刘备张谦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,梗概:荀彧为什么不接受三公之位?因为他接受了三公之位,就和曹操(司空)平起平坐了,而荀彧若想继续保持曹操属臣的身份就必须把曹操抬高一个位置——封王。在荀彧眼中,曹操就是用国家的公器(三公之位)获取自己的利益(王位),他当然不能接受,这其中既有对汉室的忠心,也有他自身的坚持,若是他带头劝谏曹操称王,那一向以汉臣自居的他不就人设奔塌,身败名裂了?你说......

《三国风云录:我纵游天下看活史书全文版》精彩片段


或许老师刚才不是想拒绝我父亲,而是真的以圣人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呢!曹冲心想。

“冲儿错了,不过冲儿要讲的也不是秘密,只是想告诉老师,刚才父亲之所以生气,并不仅仅只是因为老师。父亲带冲儿来老师这之前先去了荀大人家里,想给荀大人增加食邑,可是推辞了很久,荀大人才接受。后来父亲又提出想给荀大人加官进爵,推荐荀大人继任三公之位,可是荀大人表示宁死不从,父亲当时的眼神可比在老师这凶多了。”曹冲自顾自的讲道。

“当时若不是冲儿劝说父亲陪自己来老师这里,恐怕父亲就要和荀大人吵起来了。”曹冲很难理解,明明自己父亲是要给别人东西,为何好多人都不接受呢。

张谦听到曹冲的话则是怒火中烧:原来就是你小子把鬼子引到这来的?

“老师,您是因为恪守君子之道所以不接受父亲的赏赐,可是荀大人为我父亲做了那么多,劳苦功高,为何也不接受呢?”

荀彧为什么不接受三公之位?

因为他接受了三公之位,就和曹操(司空)平起平坐了,而荀彧若想继续保持曹操属臣的身份就必须把曹操抬高一个位置——封王。

在荀彧眼中,曹操就是用国家的公器(三公之位)获取自己的利益(王位),他当然不能接受,这其中既有对汉室的忠心,也有他自身的坚持,若是他带头劝谏曹操称王,那一向以汉臣自居的他不就人设奔塌,身败名裂了?

你说荀彧就接受了三公之位然后和曹操平起平坐不作为了,你见过几条鱼吃了饵还能脱钩的。荀彧要这么做,曹操会让他比董承下场还惨。

“或许荀彧大人是因为觉得高处不胜寒吧!”张谦没给曹冲讲其中的利益关系,而是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。

“高处不胜寒?”曹冲疑惑。

“是啊,一个人站在高处,就会感觉到寒冷。你知不知道你父亲坐在司空的位置上,会有多大的压力?北方数州成百上千万的百姓都在看着他,如果他一个决定失误,可能就有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,就像门外这场大雪,我们能够酒暖饭饱,但是你知道会有多少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在饥寒交迫中死亡吗?”

张谦的话一下子让曹冲凝重了下来。

“如果像你我这样非官非吏,只要兴致来了,念道几句‘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’就可以表现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。但是,一旦坐上三公那个位置,这些事情就不是想想,而是必须付出行动。”

“冲儿,如果有一天你坐上了你父亲的位置,你一定要记住不要低头,因为欲达高峰,必忍其痛;欲予动容,必入其中;欲执斧钺,必承其重……”

“‘高处不胜寒’?荀彧真的是因为这个所以才拒绝我的吗?”

“还有‘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辟天下寒士具欢颜’,好大的气魄,这是残句还是有全篇的呢?”

“还有,你选中冲儿,是因为觉得我会选择他作为我的继承人吗?”

曹操捏紧了手里的纸张,随即将它丢入火盆之中,烧为了灰烬。

随即,曹操坐到了炕上,用被子把自己一裹,眼睛一闭,如同入定了的禅师一样。

“文若怎么可能不明白我的心意呢,只是他故作不知,以此来杜绝我的念想而已。还有,他建议我册封徐庶为当阳亭侯真的只是为了打击刘备士气,好使我更容易占得荆州一通天下吗?”


对于三国的了解,张谦多数来源于游戏,小说,还有电视剧。

系统性的正史野史,张谦可能只在某些杂志网页上看过选段,毕竟他的专业不是文史类。

不过有无看过相差不大,谁也不敢保证正史记载就是对的。

毕竟两千年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代人修史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他遇到刘备后,要先试探一番的原因。

至于有人会问,穿越过来为什么不想着自己当皇帝,反而要去辅佐他人?

这问题,张谦也思考了三秒钟,但是三秒过后, 他就抛弃了这个念头。

他又不是穿越到了袁绍,曹操,刘表,孙权这些大人物以及他们的子侄身上?甚至于,他连一个家族背景都没有,哪怕是个小村子呢,说不定他振臂一呼都能忽悠个十几人跟他出山。

他一个孤家寡人?想着当皇帝?难道要搬出太祖屠龙术出来?开玩笑吧,给张谦十条命,他也通关不了三国这个副本。

而且,张谦本人其实也很惫懒,说不定创业刚有点起色,他就中了美人计或者金钱攻势了。

退一万步,就算张谦当了皇帝,他也只想当个昏君。这不废话吗?谁穿越了想当个正经皇帝?

像朱元璋那样,每天五点不到就要起床,批奏折批到深夜,然后就睡不到五个小时?

最后还要被臣下吐槽“四鼓咚咚起着衣,午门朝见尚嫌迟。何时得遂田园乐,睡到人间饭熟时。”

那不是下贱吗?

所以,当皇帝这条路,张谦是不选的。

事实上,若不是按照曹操这条路下去,最后的结果是八王之乱,五胡乱华,张谦早就躺平,过起小富即安的生活了。

扯得远了,回到正文。

张谦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有限,也就不清楚崔琰有哪些政敌,虽然知道他最后被曹操给咔嚓了,但是曹操应该没必要用这种手段对付他,而且这个时间,崔琰和曹操应该还在蜜月期。

除了曹操,当时在场的还有曹操三子,仆人好几个。以曹操的威严,这些下人就算敢泄密,也得有天大的好处才行,所以暂时不做考虑。那剩下的就是曹丕,曹植,曹冲了。

可他们有理由散播这些谣言吗?

有,而且大有特有!

通过排除法,剩下这几个的时候,张谦脑子里的断弦突然连接到了一起。

是曹丕!

而且曹丕要对付的人也不是崔琰,是曹植。

曹操肯定泄露过要把崔芣许配给曹植的事情,曹丕只要把崔芣的名声搞臭,那么就能间接的搞臭曹植的名声,若是曹植因此和崔芣闹矛盾,那在曹操立继承人的事情上,崔琰就更会支持曹丕了。

这就是古人的算计吗?张谦想到这,背后突然升起一股凉意。

想起那天和曹操三子见面的情景,比起自带三分傲气的曹植,表现欲十足的曹冲,曹丕真可谓是平平无奇。

但这个平平无奇的年轻人居然在背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差点把自己拖入漩涡之中。

不对,是已经拖入了漩涡之中。现在想来,先前投靠自己的三人,对那崔家三人的敌意也过了先,即便自己没收下他们,他们甚至都要出手杀掉崔平。

若是当时自己脑子一热,将三人收为门客奴仆,那可真的是与崔家结仇了,而且还是两败俱伤,渔翁得利的那种。

那卫六三人很可能是曹丕派来激化矛盾的,还是死士。

幸好自己对自己的魅力(中人以上,贤者以下)很有信心!

幸好那三人不是青史留名之辈!

幸好最后石韬出手,没让那卫六得逞。

此时,张谦心中已是万幸。

刚穿越那会,还想着靠先知先觉,充当棋手,将那曹操孙权玩于鼓掌,没想到刚一入局,就成为了棋子。

天地如棋局,既已入局,你我皆是棋子啊!

而那崔平,所作所为也过激了些,尽管他是崔府下人,甚至可能是崔家旁系。他是否也是别人的棋子,而且一开始就是作为弃子的那种?

想到这,张谦看向了崔琰,对方也在深思熟虑当中。

不知道曹操跟他提曹植和崔芣的亲事没有?

不知道他能不能想到这其中的阴谋?

无论怎么,张谦都没有提醒崔琰的想法,且不提交浅言深,单单曹植要和崔芣结亲这事,张谦都无法解释事情来源。

而就算曹植和崔芣的亲事公之于众了,张谦敢说出自己的猜想,那也会被曹操冠以离间曹家亲情的罪给办了。

徐母说的已经足够好了, 剩下的就让崔琰自己去想吧,反正自己三人一直呆在司空府,这锅无论如何都砸不到自己头上。

崔琰在这徐母说完话的短短时间,也想了许多。

曹公麾下就有许多与自己政见不一的,世家大族中彼此多少也会有些利益冲突,但是这些人犯不着用这种手段来对付自己,或者说不敢,因为他们也怕别人对自己的家人下手。

徐母说他们刚来邺城,无恩无怨,这是真的吗?肯定不是,起码徐庶和程昱已经结仇了。但是这事是程昱干的?这更不可能,崔琰和程昱的关系算不上好,因为崔琰是以仁人君子来要求自己的,而程昱是那种为达目的可以不折手段的,比如以人为粮这种事,崔琰是绝对做不出来的。但说程昱要因为先前恩怨对付徐庶?崔琰眼中,程昱绝对不是这种睚眦必报,手段下作的人,除非是曹操下令他干的,但这更不可能了。

所以徐母说的对,背后之人的目标还是崔家。

而这一思考,崔琰就想到先前有人提到曹丕和曹植,谁能成为曹公继承人的问题?这事……

崔琰想到这,心中已然一惊。

再看看刚才行凶那三人,行事多么像一个组织——校事府。

校事府是曹操手下的一个特务组织,专门负责监察百官,相当于武则天时期的内卫,宋代的皇城司,明朝的锦衣卫。一开始校事府由军师祭酒郭嘉掌握,郭嘉死后,,则转到了公子曹丕手里。

“崔大人可是知道何人造谣了?”张谦淡淡的问了一句,似乎只是寻常的好奇而已。

“崔家行事一向守礼守法,又怎么会结下仇家?”崔琰像是自嘲一般说道,“想必是曹公府中下人守口不严泄露了出去,外面的人以讹传讹才造成了现在的误会。”

“哈哈哈,崔大人所言极是,幸好今日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,否则真的是误会大了。”张谦顺着崔琰的话往下说。

“也是万幸,既然误会解开了,那此事就到此为止。为表歉意,琰让卫士为徐先生与老夫人开道!”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